就诊医院:

涉及医院: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占比30-40%,虽然有治愈可能,但你知道么?有超过 30% 的患者治疗无效或者复发。

2018年7月,20岁的L同学因发热伴乏力十余日不缓解,在北京一家肿瘤医院经多科室联合会诊后,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IV期(弥漫大B型)。2018年9月,L同学的PET-CT显示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全身多处,侵及颈部和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脾脏、纵膈、双肺及眼球等部位。经过 6 个周期的R-CHOP化疗和生物治疗,L同学的病情没有得到缓解,期间一度因感染肺炎而出现呼吸困难。

 

山重水复疑无路

2019年3 月,L同学转诊至北京另一家肿瘤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L同学全身多处淋巴结增大,双肺部分膨胀不全,存在胸膜转移,这一切症状都在提示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持续大半年的没有明显疗效的治疗,让L同学的父母和亲友几近绝望,然而不放弃一切积极治疗机会的父母随即为L同学安排入组了外院组织的一项CAR-T临床试验,也成功进行过一次自体CAR-T细胞的回输,很遗憾的是L同学的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

医院组织了多学科联合会诊也在探讨下一步继续进行PD-1联合化疗控制的可行性,以及后续再实施局部放射治疗可行性,然而对于肿瘤在最初确诊时即已扩散至全身的L同学来说,初始治疗失败,后面也没有容错可能了。如果无法确定下一步治疗方向,那么L同学的生存周期将进入以月为单位的倒计时阶段,更让人绝望的是医生告诉L同学的父母,国内可能已经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如果不是因为生病,L同学是计划要出国留学的,为此他不仅一直成绩优异,也在同时通过留学的中介机构进行着出国手续准备。也是因为留学中介对应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为什么不去美国看病呢?”,L同学和家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9年4月,L同学在出国医疗服务机构的对接下,顺利预约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并且也很快通过了面签;2019年5月,L同学在母亲陪伴下来到了美国就诊,完善了相关检查后,PET-CT提示,尽管经过多程化疗后,患者病情仍有明显进展,淋巴瘤累及前胸皮肤、胸膜,合并发热、疼痛、感染等问题,情况依旧非常不乐观,认为L同学的病情本身存在一定复杂性,且国内医生化疗用药不规范,导致了目前癌细胞对治疗药物不敏感。之后医生决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还是先进行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永适合的方案达到最优的缓解效果,然后再使用CAR-T治疗。



关于可能的治疗数据,医生表示L同学属于IV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占比35%,其5年相对生存率大约是64%,尽管初始治疗失败了,也希望L同学自己也不能放弃希望,家属也要有信心和积极配合,当然医生这里也提示了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准备。

再次化疗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丹娜法伯癌症中心血液肿瘤中心的医生团队对此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安全度过了国内医生说的死亡期,一切都在按治疗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尽管在后续的CAR-T细胞回输后出现CRS反应,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但经过评估症状仍可控。终于在回输后35天,PET- CT检查显示,L同学病情基本缓解。当被医生亲自告知这个情况时,L同学和母亲在诊室中笑着哭做一团。医生甚至认为L同学可以计划19年底可以考虑回国了。

2020年5月,距离完成治疗回国时隔8个月,虽然正值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L同学在母亲陪同下仍回丹娜法伯进行了复查,医生看到神采奕奕的L同学也非常欣慰。再后来,L同学按实现了赴美留学计划,尽管迟了2年,这段非凡的经历让他更加无比珍惜学习的机会。

 

——可愈小编,根据美国NIH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统计数据:
1. 一个人一生中罹患癌症的风险统计:

——大约2.1%的男性和女性将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2.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患数量:

    ——至2020年,美国估计有788781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

3. 有多少人在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后存活5年或更长时间?

——相对生存率是74.3%。

4. 生存率和分期的关系:

——非霍奇金淋巴瘤越早被发现,患者在被诊断后存活5年的机会就越大,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22.2%诊断为I期。I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86.2%。分期既和治疗方案有关,又对生存期有很大影响。

 数据来源: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nhl.html#surv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