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4年,《JAMA Network》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1983年至2017年中国32种癌症的发病率趋势,发现其增长模式既接近发达国家,又保留发展中国家的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风险因素增加,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男性粗发病率从1983年的236.24/10万升至2017年的367.57/10万,女性从176.17/10万升至314.39/10万。这一趋势对癌症防治提出了严峻挑战。

晚期癌症的治疗仍是医学难题。当手术、放疗和化疗效果有限时,需结合个体化治疗、新兴疗法和整体护理,探索更有效的策略。

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趋势与晚期癌症治疗新策略

一、个体化治疗:精准医学的应用

个体化治疗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分析,识别癌症驱动基因,制定针对性方案。

  • 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治疗
    研究发现,化疗药物疗效与特定基因表达密切相关。例如,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可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ALK抑制剂,显著提高疗效。

  • 优化化疗方案
    传统化疗的“一刀切”模式易导致疗效差异和副作用。基于肿瘤细胞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个性化方案,如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ATP-TCA),已在临床中展现优势,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二、新兴疗法:突破传统治疗局限

  1.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和CTLA-4抑制剂)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为晚期患者带来希望。但单药缓解率仅10%-20%,联合疗法成为研究热点。例如,PD-1与CTLA-4抑制剂联用已获批治疗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等,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2. 靶向治疗的创新

    • 蛋白质降解技术:针对“不可成药”靶点,如PROTAC技术通过降解致病蛋白开辟新途径。

    • 多靶点药物:单靶点药物易引发耐药性,双靶点药物(如同时抑制HER2和EGFR)可增强疗效。

    • 人工智能辅助研发:利用AI筛选化合物,加速靶向药物开发,降低成本。

三、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探索

  1. 细胞治疗

    • CAR-T疗法:通过基因改造T细胞靶向癌细胞,已用于血液肿瘤治疗。

    • NK细胞与TILs:自然杀伤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展现潜力。

  2. 基因治疗

    • 体内与体外疗法:溶瘤病毒(如T-VEC)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体外基因编辑(如CRISPR)修复突变基因。

    • 递送技术:病毒载体效率高,但安全性待优化;非病毒载体(如脂质纳米颗粒)更安全。

四、整体护理:提升生存质量

  • 姑息治疗
    通过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临床试验参与
    为患者提供最新疗法,同时推动医学进步。例如,靶向药物奥希替尼通过试验快速获批,成为肺癌一线治疗选择。

晚期癌症治疗需多管齐下,融合精准医学、免疫治疗和前沿技术,同时关注患者身心需求,才能实现疗效与生存质量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