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等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开发了一种检测方法,能够发现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液中酶活性的异常。胰腺癌通常发现较晚,发现时往往已经有所进展,是典型的“难治癌”。这一新方法有望成为一种高精度的早期胰腺癌诊断工具。人体内有数千种酶,这些酶构成的蛋白质群在维持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的恒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多种疾病发病相关的酶活性异常现象已被用作诊断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然而,传统方法难以检测血液中极微量的酶。

 

 图源:摄图网

 

东京大学研究团队的小松彻助教、浦野泰照教授,理化学研究所的渡边力也主任研究员,日本医科大学的本田一文教授等此前已开发出在“单分子水平”上鉴别和检测血液中极少量酶的方法。这一方法结合了能够高灵敏度检测酶活性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技术”和实现单分子高精度测量的“微芯片技术”。 这次,小松助教等人利用他们开发的“单分子酶活性测量技术”,调查了早期“Ⅰ至Ⅱ期”胰腺癌患者血液中各种酶活性的异常。结果显示,DPP4、弹性酶、CD13等酶的活性与健康人的活性有显著差异,并且发生了异常。DPP4是一种Ⅱ型糖尿病治疗靶酶;弹性酶由胰腺和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产生,负责水解细胞外的弹性蛋白。而CD13则具有促进癌症血管的功能。据说这些酶只在血液中含有很少,到目前为止,用将100万个到10亿个分子作为集团进行酶分析的被称为“光谱学方法”的传统方法是无法检测的。 



图源:摄图网


根据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去年3月公布的“癌症五年生存率”(诊断于2014-15年的癌症患者五年后的生存率),总体癌症的生存率为66.2%,而胰腺癌仅为12.7%,与小细胞肺癌的11.5%一样显著偏低。根据“癌症统计”,2019年确诊的胰腺癌患者共有43865人,2020年的死亡人数为37677人。政府在去年3月通过的“第四期癌症对策推进基本计划”中,也将胰腺癌等难治癌症的对策列为重点政策之一。小松助教的研究小组表示:“迄今为止,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一直很难,急需能够早期发现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开发的这一检测方法有望成为反映胰腺癌状态变化的生物标志物候选者”他们计划继续推动这一方法的实用化。